当前位置: 首页 > 要闻 > 列表

全球热头条丨广船国际:船海巨擘“转身” 瞄准新能源再造“下一极”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时间:2023-06-08 01:19:24

1914年,航商谭毓秀、谭礼庭父子在珠江河畔创建广南船坞时可能未曾想到,船厂能够走过近代百年风雨,从“螺蛳壳里做道场”逐步发展成为华南地区最大的综合舰船造修企业。从白鹅潭到龙穴岛,华南船舶工业的擎旗手,这一当就是百年。广船国际有限公司(简称“广船国际”)的成长史,也是半部广州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产业的“发家史”。

走过百年历程,当“十四五”规划逐梦深蓝,这艘“船海巨擘”再开新枝。

2022年,广东广船国际海洋科技研究院有限公司(简称“广船国际海科院”)在南沙揭牌成立,以广船国际技术中心船舶研发、装备产业研发人员为班底组建,助力南沙区海洋科技产业发展和制造业产业升级,致力于打造海洋科技领域一流的新型研发机构。广船国际海科院总经理刘天夫接受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专访表示,“我们要在龙穴岛外打造更好的科研平台,改革激励机制,同时建设更为灵活的科研合作模式。”


(相关资料图)

据悉,广船国际海科院下设船舶研发中心、装备研发中心及工程实验中心,也代表广船国际海科院未来的三大研究方向。其中,“新能源船舶的研发与制造是未来发展重点之一。”刘天夫说,“广船国际是目前在手新能源船舶最多的企业,已经交付或正在进行技术储备的包括甲醇、氢能、氨燃料、纯电能、混合动力等多种能源,部分技术已经成熟。随着‘双碳’战略持续推进,新能源船舶发展空间非常可观。”

2023年4月,由广船国际建造的拥有13层甲板、533间客房的全球最大吨位豪华客滚船也在广州南沙正式起航,其内装已实现从设计、制造、安装全过程的100%国产化。摆在这个庞然大物以及广东船舶与海工装备产业集群面前的,都是一次亟待发生的新“转身”。

过去:“催熟”国内船舶制造供应链

进入21世纪,从市场份额上看,中国已经成长为世界造船大国,并在全国范围内形成环渤海湾地区、长三角地区和珠三角地区三大造船集群。

中国船舶工业行业协会公布数据显示,2022年1-7月,中国造船完工量、新接订单量、手持订单量(简称“三大造船指标”)分别占世界市场份额的44.4%、51.1%和48.1%,均位居世界第一。1-6月,全国三大造船指标前10家企业集中度分别达到70.9%、68.3%以及66.5%。

可以看出,头部企业撑起了国内船舶产业“半边天”。其中,背靠珠三角造船基地的广船国际,在全国乃至世界船舶与海工装备产业版图中均占据重要份额。

“目前广船国际客滚船交船数量和手持订单量均位列全球第一,极地船和半潜船数量也位居全国第一,全球近三分之一的半潜船均由广船国际建造。”刘天夫表示,作为中国船舶集团有限公司旗下华南地区最大、最现代化的综合舰船造修企业,广船国际已自主研发10余项船型及多个船用配套系统。

这背后,是一场与国内外市场的持久博弈。

“以前接外国船东订单,从签订技术规格书开始,船舶设计、原料采购等环节基本都由外方控制,大部分材料、设备都只能按要求从国外进口,造价高昂且设计周期较长,既影响船舶交付周期,也压低整体利润率。”刘天夫说,“而且当时的国产零配件也确实还不能达到海外同类产品的质量标准,也导致国内船舶制造成本居高不下。”

为打破困局,刘天夫说,广船国际在过去数十年间,持续努力培育国内船舶产业上下游供应链,并联合科研院所合力突破关键领域的“卡脖子”难题,“通过不断开发合作厂家,慢慢推动国内供应链市场成熟,再逐步要求前端设计师使用国产数据库进行船舶设计,最后发展到可以邀请国内设计师操刀,从源头提高国产零配件使用率。”

“这是一个不断博弈的过程。”刘天夫说,“当然船东也会有自己的要求,但都可以谈,可以对进口与国产零配件的价格和质量做对比分析。核心是国内供应链能够生产符合要求的产品,才有沟通的空间,才可能推动制造成本降低,从而提高盈利水平。”

在头部企业引导下,中国船舶制造产业链条得以逐步完善。“国内整体造船水平不断提高,目前包括分段建造、钢结构制作、设备装配等环节已基本‘攻克’。”刘天夫表示。

2023年4月,由广船国际为意大利MOBY Line航运公司建造的豪华客滚船“MOBY FANTASY”号就在广州南沙龙穴岛正式起航。据介绍,“MOBY FANTASY”号总长237米,型宽33米,共有13层甲板,533间客房,能搭载2500名乘客和近800辆汽车,是目前建成的全球最大吨位豪华客滚船,而该船内装已实现从设计、制造、安装全过程的100%国产化。

现在:聚焦湾区海洋科技自立自强

如何在长期博弈中持续把握优势?创新无疑是关键词之一。

看到这一点的广船国际在2022年做出了一个新决定,成立广船国际海科院。一个更贴近市场与合作机构的新支点诞生。依托广船国际的品牌优势及核心技术优势,内联外合,搭建产业联动平台,解决海洋高端船舶研发和关键技术“卡脖子”问题,推动高端海洋装备核心配套自主可控,实现国产化率提高,助力大湾区海洋经济与科技发展。

“目前广船国际海科院共设立三个研发中心,其中船舶研发中心主要承担绿色生态环保船舶、智能船舶、极地船舶、高端客滚船、中型豪华邮轮、大型半潜船、科考船等研发任务;装备产业研发中心主要承担船舶配套产品、环保装备、机电产品等研发任务,工程实验中心主要承担焊接和计量技术工艺的研究实验任务。”刘天夫介绍道。

据悉,未来广船国际海科院将围绕中国产业需求和国家重大工程需要,开展深海养殖平台、海上LNG装备产业链、海洋新能源、智能船舶、极地船舶、海洋新材料等领域的科学研究、成果转化和创业孵化。

“(广船国际)希望搭建一个更好更完善的科研平台,探索改革研发激励机制,也方便与外部单位建立起更为灵活的合作模式。”刘天夫表示,成立广船国际海科院也是希望能够加强与市场机构及科研院所合作,开展产学研等工作。

目前,广船国际海科院已与中国科学院广州能源所、广州工业智能研究所、武汉理工大学、华南理工大学、中南大学、广东工业大学、江苏科技大学、广东海洋大学等共建创新研发中心,通过联合培养、人才交流、项目攻关等方式,推动研发成果转化,产业孵化。

“高校及科研院所以科研工作为主,我们是既有科研又有制造。往往我们会先以科研项目合作的形式推进相关成果研发,并将成果应用到实际生产线上。研发成果顺利应用后,双方再考虑调整合作模式推进下一步产业化规划,这种模式是比较常见。”刘天夫表示。

放眼海外市场,广船国际海科院也正与丹麦OSK、DM等欧美先进船舶设计公司开展合作,专业研发设计高端豪华客滚船,在学习消化吸收的基础上,培养自身技术队伍设计力量,逐步实现核心技术自主可控,不断扩大国际影响力。

“(我们要)通过国内外合作,积极跟踪国际海洋装备产业巨头、大学及科研机构的战略布局。同时,加强行业资源合作。通过与合作单位高校等联合培养、人才交流、人才引进、项目攻关等方式,拓宽人才培养渠道,加快培养海科院亟需的科技人才。”刘天夫说。

未来:巨擘“转身”锚定新能源船舶

“随着‘双碳’战略持续推进,新能源船舶发展空间非常可观。”刘天夫说,“新能源船舶的研发与制造是(广船国际)未来发展重点之一。”

市场调研机构Fortune Business Insights发布《电动船舶市场规模和行业分析》报告显示,预计到2027年全球电动船舶市场规模将达108.2亿美元(约合人民币727亿元)。

“广船国际是目前在手新能源船舶最多的企业,已经交付或正在进行技术储备的包括甲醇、氢能、氨燃料、纯电能、混合动力等多种清洁能源船型。”刘天夫透露,看到新机遇的广船国际目前已聚焦新能源船舶开展多项研发及技术储备,“比如我们正在与南方科技大学合作开发甲醇转氢燃料电池,规避氢气储存难、风险大等问题,也不产生噪音与污染。”

作为全国三大造船基地之一,广州在广船国际等龙头企业带领下,也有机会在新能源船舶赛道中争得一席之地,重塑区域集群优势。但仅仅依靠头部企业,还不足够。

“目前广东船舶制造业上下游企业,尤其是高端配套企业较少,船舶制造配套产业链主要集中在长三角地区。未来广州推动船舶及其它海洋产业发展,还需要加大力度支持培育相关配套企业。”

此外,刘天夫坦言,目前广州在高精尖产品研发、海洋科技产业研究方面仍相对不足。广东地区大规模海洋装备研发中心、科研平台数量还是比较少。

“水池建设需要资金投入、人员储备以及长期数据积累,不仅仅是提供实验场地,还需要建立专门数据库,为实验项目提供数据分析和优化建议,但现在仍然存在短板弱项。”刘天夫表示,除水池试验外,极地船舶研发所需的冰池试验在国内也同样面临平台困境,大部分只能通过国外实验室进行,费用高且等候周期长,“对船舶研发进度影响非常大。”

对此,刘天夫也建议,未来广州乃至广东进一步提高船舶制造产业竞争优势,可以考虑集中力量布局关键科研平台,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消除海洋科技创新领域的“肠梗阻”现象。

“一是希望政府机构支持指导打造省级新型研发机构,实现相关扶持政策的落地。二是希望加大海洋科技相关的科技计划专项支持力度。三是希望支持建设省市级科技平台,建设省市级重点实验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制造业创新中心、科技企业孵化器。”他表示。

X 关闭

Copyright ? 2015-2018 版权所有  备案号:皖ICP备2022009963号-10

邮箱 : 396 029 142 @qq.com